close

   條條幸福路,座座連心橋
   把農村公路修在百姓的心坎上
   ——伊犁州直農村公路建設紀實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素有“塞外江南”美譽,地處祖國西部邊陲的伊犁州直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搶抓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農村公路工作重要批示為農村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以解決各族群眾“行路難、坐車難、致富難”為突破口,加快推進伊犁州黨委2014年確定的30類96項民生工程之一農村“暢通富民”工程建設。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伊犁州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公路建設,各縣(市)建設積極性高漲,伊犁州直農村公路建設增長迅速。
  伊犁州交通運輸局局長餘戰軍說,這幾年伊犁州直農村公路建設投資力度之大、建設規模之多、社會效益之好前所未有。僅“十二五”前四年的投資就高達15億元,可以說是“十一五”的1.6倍。截至2013年年底,伊犁州直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13萬公里,先後新改建0.74萬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和72%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今年將再創歷史新高,預計總投資達7億元,比去年凈增0.5億元,續建和新開工里程達1000公里。
  如今的伊犁大地,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一座座美麗壯觀的連心橋,像毛細血管一樣,連接在縣鄉村間,穿越至伊犁河谷腹地。
  農村公路圓了“致富夢”
  農村公路架起了黨和群眾的“連心橋”,鋪築了政府和人民的“致富路”,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走進新源縣吐爾根鄉喀拉奧依村,迎面就是一幢幢整齊劃一的民居,紅瓦白牆,精緻的塑鋼窗戶,漂亮的大門,房前屋後杏樹正競相開放。該村原是窮鄉僻壤,2009年新源縣“牧民定居”工程實施後,82戶451名牧民集體搬遷定居,新源縣交通運輸局按照鄉村規劃修建了15公里通村油路貫穿該村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裡的野山杏花一經網友曝光,吸引了全疆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業也火了,一些外出務工的牧民也回家創業了。農村公路的修建為牧民搭起了與外界溝通的橋梁,為“牧家樂”帶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也使村子里的牧民腰包鼓了起來。據統計,該村僅旅游年收入就達100多萬元,人均增收200多元。昭蘇縣夏特鄉新尼孫上村是通往“夏塔古道”的必經之地,自然資源豐富,通往鄉政府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濘難走,2012年,昭蘇縣交通運輸局整村推進修建了11公里通村油路後,主路和巷道全都鋪成了柏油路,老百姓蓋起了小洋樓,開起了“農家樂”、“牧家樂”和小賓館,來這裡旅游的人也多了起來。如今像喀拉奧依村和新尼孫上村一樣,因為農村公路的修建而帶動旅游業的不勝枚舉。在伊寧縣吉爾格郎河景觀帶、特克斯縣瓊庫什台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尼勒克縣風景旅游區……一條條路形成了一條條旅游走廊,讓農牧民群眾的致富夢不再遙遠。
  ?農村公路帶來“新變化”
  伊犁州直各族群眾談變化,感受最深的便是農村公路。霍城縣惠遠鎮湟渠村張平今年78歲,在惠遠鎮居住30多年了,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老人說,這30多年變化最大的莫過於農村公路,帶給農民的不僅是出行方式的變化,更是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每每談到這些,老人就贊不絕口。他說,農村公路的變化主要還是5年前的事。她家離縣城7公里,到縣上要步行1公里,再到鎮上轉乘6公里,很不方便。當時村裡通往鎮上的路還是戈壁路,非常難走。如今,柏油路早已修通,村裡的路以“田字”型巷道為主,巷巷相通,條條相連,平坦寬敞,甚至還打通了通向家門口的最後100米。
  路修到哪裡,公交車就延伸到了哪裡。該村通往縣城的公交車經過老人家門前,半小時一趟,十幾分鐘就能到縣城。路修好了,私家車也多了,開車上下班不再是城裡人的事,張平的兒子、兒媳常開車上下班。老人講,變化遠不止這些。惠遠鎮盛產山藥、胡蘿蔔和紫薯,品質好、產量高,遠近聞名,過去由於交通不便,豐產不豐收,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不高。如今路暢了,種植也初具規模,年產量達上千噸,遠銷伊寧和烏魯木齊等地。
  農村公路建設提高了群眾的收入,改變了農村傳統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發生了變化。尼勒克縣蘇布台鄉克其克蘇村是去年尼勒克縣整村推進的示範村,在鄉政府的幫助下,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房,尼勒克縣交通運輸局也給村裡的巷道進行了硬化,村民日子也漸漸好起來了。跑了多年運輸的鞏留縣提克阿熱克鄉中心村村民馬大克說起這樣的變化,深有感觸,路修好了,房子也蓋起來了,運輸更方便了,村裡50多人跑起了運輸,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運輸村。  (原標題:伊犁州直農村公路建設紀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v58nvplb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